航发巨头罗罗公司:曾裁员也不和中国合作后却主动提出在华建厂进展如何?
来源:A8体育直播 发布时间:2025-03-06 10:39:06罗罗公司曾拒绝在中国建厂,但如今主动寻求与中国合作,计划在2025年6月完工的北京首都机场临空经济区建设维修中心。
2.由于财务困境和市场变化,罗罗陷入生存危机,不得不裁员、出售资产并寻求外部合作。
3.中国市场对罗罗具有巨大吸引力,不仅是需求市场,还有几率会成为其走出低谷的“救命稻草”。
4.然而,罗罗与中国合作也面临挑战,如技术合作的真实意图和市场获取的风险。
5.最终,中国是否应深化与罗罗的合作,取决于双方能否找到真正的互利共赢点,实现技术突破。
2025年3月,北京首都机场临空经济区,一座现代化的航空发动机维修中心即将竣工。
这座总投资22.42亿元的项目,占地8万平方米,计划于2025年6月完工,12月正式投入运营。
它不仅填补了中国在罗尔斯·罗伊斯(Rolls-Royce)遄达系列发动机维修领域的空白,更见证了一家国际航空巨头态度的巨大转变。
曾几何时,罗尔斯·罗伊斯公司(以下简称“罗罗”)对于中国市场的态度是高高在上的。
然而,短短几年后,面对财务困境和市场变化,罗罗主动寻求与中国合作,不仅希望在华扩展业务,甚至承诺愿意将整条生产线搬到中国。
罗尔斯·罗伊斯(Rolls-Royce),这家曾经站在全球航空发动机制造业巅峰的企业,如今却深陷生存危机,挣扎求生。
从辉煌时期手握大量军用和民用航空发动机订单,到如今不得不大规模裁员、出售资产、寻求外部合作,罗罗的衰落既是全球航空产业格局变化的结果,也与其自身的发展的策略失误息息相关。
作为全球三大航空发动机制造商之一,罗罗的业务覆盖民用航空、军用航空和能源系统,曾长期与美国通用电气(GE)和普惠(Pratt & Whitney)形成三足鼎立的市场格局。
尤其是在民航领域,罗罗的遄达系列发动机大范围的应用于空客A330、A350、A380及波音787等机型,占据了大量市场占有率。罗罗的成功不仅来自于其先进的涡轮发动机技术,也依赖其创新的“按飞行小时收费”商业模式。
这种模式不同于传统的发动机销售,而是根据发动机实际使用时间向航空公司收费,从而确保了稳定的现金流。
2020年疫情爆发后,全球航空业陷入低迷,大量航班停飞,飞机使用时间骤减,直接引发罗罗的收入大幅缩水。
更糟糕的是,疫情不仅影响了航空公司对发动机的需求,也使得罗罗的售后维护业务严重受挫,其“飞行小时收费”模式直接遭遇滑铁卢。
但由于英国和美国的国防预算缩减,新型战机采购减少,罗罗的军用发动机订单也随之下降。
英国政府近年来在军事采购上更加倾向于与美国企业合作,例如F-35战机的发动机由普惠公司独家供应,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罗罗在军用市场的份额进一步被压缩。
此外,英国计划未来减少对“台风”战斗机的依赖,而罗罗的EJ200发动机正是该机型的核心动力系统,这一决定无疑是对罗罗的又一次打击。
通用电气和普惠公司在发动机制造技术上不停地改进革新,例如GE的GEnx发动机和普惠的PW1000G齿轮传动涡扇发动机,均在燃油效率、寿命和维护成本上超越了罗罗的遄达系列发动机,使罗罗在市场之间的竞争中处于劣势。
2020年至2024年,公司做了多轮裁员,总计超过1.2万人,相当于其全球员工总数的近25%。
2023年,公司再次裁员2500人,并大幅削减研发支出。同时,罗罗还被迫出售部分业务资产,以缓解财务压力。
2021年,公司将其西班牙ITP Aero航空发动机子公司出售,并在2022年剥离了民用核能仪控业务。
如今,罗罗正在加紧推进10亿英镑的发动机升级计划,试图通过提升发动机性能、降低维护成本来重新夺回市场。
在全球航空产业复苏的背景下,中国市场的强劲增长正变成全球航空制造企业竞相争夺的焦点。
对于罗罗而言,中国不仅是一个巨大的航空发动机需求市场,更可能是其走出低谷的“救命稻草”。
过去几年,中国的航空工业在政策支持、市场扩张和技术进步等方面取得了飞跃式发展,这使得罗罗不得不重新审视其在华战略,并主动向中国市场靠拢。
根据国际航空运输协会(IATA)的预测,到2040年,中国将成为全世界最大的航空运输市场,超越美国。
这一趋势推动了国内航空公司对新机型的需求,尤其是远程宽体客机和窄体客机。
近年来,中国的航空公司加大了对空客A350、A330neo等机型的采购,而这些机型主要配备罗罗的遄达系列发动机。
中国自主研发的C919客机已经投入商业运营,并且正在加速量产,而中俄联合研制的CR929远程宽体客机也即将进入关键阶段。
这不仅能帮助罗罗抢占未来数千台发动机的市场,还能让其在中国市场建立更深的影响力。
除了市场规模和国产飞机项目的吸引力,中国政府对航空制造业的支持也是罗罗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。
例如,北京航空发动机维修中心的建设,就是中国在提升航空发动机自主维修能力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。
对于罗罗而言,参与这一项目不仅能获得直接经济利益,还能借此进一步深化与中国企业的合作伙伴关系,为未来的市场扩张奠定基础。
事实上,在我国航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初期,我们曾邀请罗尔斯罗伊斯公司来到中国建厂。
而如今罗罗主动寻求在中国建立生产线,意味着中国航空工业可能迎来新的发展机遇,但同时也伴随着风险和挑战。
过去,西方航空制造企业在技术合作上往往保持高度谨慎,即便是合资模式,也会设置诸多技术壁垒。
那么,罗罗的此次合作,究竟是一次真诚的技术开放,还是又一次资本运作的手段?
罗罗拥有全球领先的航空发动机技术,尤其是在宽体机发动机和高效涡扇发动机领域,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。
如果双方能够达成真正的技术合作,中国航空发动机的自主研发能力将得到非常明显提升。
此外,北京航空发动机维修中心的建立,也能弥补中国在高端发动机维修领域的短板,减少对欧美企业的依赖。
最终,中国是否应该深化与罗罗的合作,取决于双方能否找到真正的互利共赢点。
对于我国而言,最核心的目标依然是自主研发能力的提升,如果合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,那么罗罗的到来或许是一次值得利用的机会。
在市场竞争、经济压力和产业调整的多重因素推动下,“曾经的高傲,如今的低头”,让人不禁思考:这次合作,究竟是共赢,还是另一种形式的利益交换?